9月5日,張藝謀的老婆陳婷在微博上更新了一則動態,曬出了三張照片,配文:放飛是為了更好的歸來。這句話的含義是張藝謀的大兒子張壹男要出國留學啦。
張藝謀其實已經很有成就了,家裡也很有錢,孩子完全可以過得輕鬆點,但父母完全不這麼想,還是想讓孩子自己去奮鬥,獲得一個自己更好的未來。照片中,張導親自送機場,父子同框,畫面超級溫馨。
懂得適時放手是父母的智慧,每個長大的孩子都要踏入社會歷練和拼搏,憑自己的能力去打拚屬於自己一份事業。
因為未來屬於他們自己!
1. 放手是孩子成長必走的路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事情:
李先生是一名「新晉「大學生爸爸,一個多月前送女兒上大學,同時在大學陪讀了一個多月,剛從鄭州回到北京。
高大健碩的李先生回京後出現如下癥狀,敏感脆弱,看到大街上的父女就落淚花;時常發獃,無論居家還是會友總是心不在焉;
手機也是寸步不離,總盼望著接到女兒的電話,但是電話真的來了又不知道說些什麼好。
常常是「吃得怎麼樣,睡得好不好問了一遍又一遍……
李先生是非常疼愛自己女兒,這是很多家長的常態。但是為了孩子長久的發展,父母不可能一直待在孩子身邊。
不曉得在父愛的感情拖累下,已是成年人的李先生的女兒是否也像老爸那樣,獨自面對全新的學習生活和今後的人生時會陷入無所依靠的心靈掙扎。
誠然,對養育了十多年的孩子一下子離開父母的身邊,很多家長多少會有些不適和彷徨,需要一段時間的過渡和體會。再難我們都要挺過去!
對於孩子來說,一下子離開父母的依靠,所有瑣事都要靠自己,也會有些無所適從,這很正常,但是該走的路,我們不能逃避,每一種生命的歷練都是一次心智的成長。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道: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和孩子最終的愛,就是一場別離,而父母對於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放手。
2. 父母不放手孩子成不了材
這個假期熱播的《小歡喜》中,宋倩對女兒英子的生活,簡直是360度無死角的監督和控制,所有的事情都要按自己的想法來做,不能有半點的不願意。
甚至為了控制女兒的行動在牆上裝了一面巨大的玻璃,讓人感到十分震驚!
父母對孩子的不放手常常以「我這麼做還不是為了你?」「你可是媽的一切啊。」把孩子逼到了道德綁架的高度。
終於,女兒在媽媽這樣超高壓下忍無可忍,從本來是一個超級學霸,漸漸變成患上了抑鬱症,甚至想要跳海的問題女生。
如果不是後來宋倩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改變了對女兒的教育方法,放手和尊重了孩子的想法,英子可能就被她媽廢了。
中國式的很多父母,為了孩子都願意犧牲自己,可是卻不願意放開對孩子的精神枷鎖,事事包辦,對孩子傾盡所有的愛的同時,也扼殺了孩子的生存能力和獨立意識。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請不要愛得太滿,讓他自己去探索人生,他才會更容易成功!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請不要把他放在蜜罐里,人生不經歷風風雨雨,又怎能見彩虹?
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夠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遲遲不願意放手的家長就是在培育一個巨嬰。
前陣子,有新聞報道一位在新加坡留學的孩子在兩年內花光了200萬,而且還不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回國後讀專科,又因鬧事退學,最後整天宅在家裡玩遊戲,連吃飯都要奶奶喂。
這樣的孩子怎麼能夠成材呢?
所以,不管你多有錢,不管你多麼溺愛你的孩子,都需要給他適當的鍛煉,懂得放手讓他自己去經歷挫折和失敗,不要讓你的溺愛害了孩子。
一定要記住,溺愛不是愛,而是一種傷害;放手看似一種傷害,卻是父母最大的負責。
所以,不要去包辦你的孩子的事情,不要去替他做—他應該完成的事情,讓他知道他要為他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是父母。否則,孩子難成材。
只有當他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他才會有那種內在的力量出來。當我們總是越位的去安排他的事情的時候,他只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力量。
3. 父母懂得適時放手,孩子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
放手不是放任,父母對孩子要放手,是在有規則的前提下讓孩子獨立做事,而不是無原則的放任。
一代譯界巨匠傅雷與傅聰之間的通信《傅雷家書》被譽為教育經典,信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才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聰的一舉成名,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一帆風順。實際上,傅聰的成長充滿坎坷,一度偏離了傅雷的人生設計軌道,成為問題兒童。
真實情況是,傅聰在家裡受教育,練琴到十一歲時侯,被狼爸傅雷的教育方法逼得逆反,成為問題兒童,且不願意練琴了。於是停止學琴,回到正常的學習軌道上。
到了十七歲,上大學時候,傅聰自己突然開竅,又開始繼續練琴。通過努力練習,彌補了差距,以他獨特的天賦抓住了被選去波蘭深造的機會。
後來又通過在芬蘭獲得「馬祖卡獎」,抓住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得以留在波蘭留學。這也是他獨立性的體現。意識到回國可能斷送前途,找到英國老師幫忙,留在了國外繼續跟隨大師們學習。
在傅聰國外留學的幾年,始終沒有放任孩子,傅雷選擇以書信為溝通橋樑,對傅聰的教育如涓涓細流潤進孩子的心,首先是做好一個人,能夠獨立自主,然後再發揮特長。
教育必然是以孩子為中心,讓他獨立自我成長,外力和外部資源都只是輔助作用。如果執意按照父母的殘酷教育方式,不肯放手,可能會毀掉孩子。
傅聰也用自己的努力帶給了父母一次又一次的驚喜,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就是這樣神奇,當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時候,你會得到更多你未曾想到的。
作家媽媽劉瑜說:「我想,父母是要感謝孩子的,是孩子讓他們的虛空有所寄託,讓他們體驗到生命層層開放的神秘與欣喜。「這就是父母放手帶來的驚喜。
漫漫人生,誰都不會一路順遂,每一種嚮往的生活背後,都有你不曾吃過的苦,不曾流過的淚。
別敷衍生活,別被挫折懼怕,抓住每分每秒,去努力、去嘗試、去改變。
每一位父母都要懂得適時放手,捨得對孩子放手去鍛煉他的生存能力。
捨得放手的父母,才是對孩子最大的負責,懂得放手的父母,才是孩子改變人生的最大底氣。
作者:山澗,一個熱愛閱讀更愛寫作的親子媽媽,兼職作者
張藝謀送18歲大兒子出國:捨得放手是對孩子最大的負責
9月5日,張藝謀的老婆陳婷在微博上更新了一則動態,曬出了三張照片,配文:放飛是為了更好的歸來。這句話的含義是張藝謀的大兒子張壹男要出國留學啦。
張藝謀其實已經很有成就了,家裡也很有錢,孩子完全可以過得輕鬆點,但父母完全不這麼想,還是想讓孩子自己去奮鬥,獲得一個自己更好的未來。照片中,張導親自送機場,父子同框,畫面超級溫馨。
懂得適時放手是父母的智慧,每個長大的孩子都要踏入社會歷練和拼搏,憑自己的能力去打拚屬於自己一份事業。
因為未來屬於他們自己!
1. 放手是孩子成長必走的路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事情:
李先生是一名「新晉「大學生爸爸,一個多月前送女兒上大學,同時在大學陪讀了一個多月,剛從鄭州回到北京。
高大健碩的李先生回京後出現如下癥狀,敏感脆弱,看到大街上的父女就落淚花;時常發獃,無論居家還是會友總是心不在焉;
手機也是寸步不離,總盼望著接到女兒的電話,但是電話真的來了又不知道說些什麼好。
常常是「吃得怎麼樣,睡得好不好問了一遍又一遍……
李先生是非常疼愛自己女兒,這是很多家長的常態。但是為了孩子長久的發展,父母不可能一直待在孩子身邊。
不曉得在父愛的感情拖累下,已是成年人的李先生的女兒是否也像老爸那樣,獨自面對全新的學習生活和今後的人生時會陷入無所依靠的心靈掙扎。
誠然,對養育了十多年的孩子一下子離開父母的身邊,很多家長多少會有些不適和彷徨,需要一段時間的過渡和體會。再難我們都要挺過去!
對於孩子來說,一下子離開父母的依靠,所有瑣事都要靠自己,也會有些無所適從,這很正常,但是該走的路,我們不能逃避,每一種生命的歷練都是一次心智的成長。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道: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和孩子最終的愛,就是一場別離,而父母對於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放手。
2. 父母不放手孩子成不了材
這個假期熱播的《小歡喜》中,宋倩對女兒英子的生活,簡直是360度無死角的監督和控制,所有的事情都要按自己的想法來做,不能有半點的不願意。
甚至為了控制女兒的行動在牆上裝了一面巨大的玻璃,讓人感到十分震驚!
父母對孩子的不放手常常以「我這麼做還不是為了你?」「你可是媽的一切啊。」把孩子逼到了道德綁架的高度。
終於,女兒在媽媽這樣超高壓下忍無可忍,從本來是一個超級學霸,漸漸變成患上了抑鬱症,甚至想要跳海的問題女生。
如果不是後來宋倩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改變了對女兒的教育方法,放手和尊重了孩子的想法,英子可能就被她媽廢了。
中國式的很多父母,為了孩子都願意犧牲自己,可是卻不願意放開對孩子的精神枷鎖,事事包辦,對孩子傾盡所有的愛的同時,也扼殺了孩子的生存能力和獨立意識。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請不要愛得太滿,讓他自己去探索人生,他才會更容易成功!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請不要把他放在蜜罐里,人生不經歷風風雨雨,又怎能見彩虹?
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夠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遲遲不願意放手的家長就是在培育一個巨嬰。
前陣子,有新聞報道一位在新加坡留學的孩子在兩年內花光了200萬,而且還不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回國後讀專科,又因鬧事退學,最後整天宅在家裡玩遊戲,連吃飯都要奶奶喂。
這樣的孩子怎麼能夠成材呢?
所以,不管你多有錢,不管你多麼溺愛你的孩子,都需要給他適當的鍛煉,懂得放手讓他自己去經歷挫折和失敗,不要讓你的溺愛害了孩子。
一定要記住,溺愛不是愛,而是一種傷害;放手看似一種傷害,卻是父母最大的負責。
所以,不要去包辦你的孩子的事情,不要去替他做—他應該完成的事情,讓他知道他要為他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是父母。否則,孩子難成材。
只有當他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他才會有那種內在的力量出來。當我們總是越位的去安排他的事情的時候,他只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力量。
3. 父母懂得適時放手,孩子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
放手不是放任,父母對孩子要放手,是在有規則的前提下讓孩子獨立做事,而不是無原則的放任。
一代譯界巨匠傅雷與傅聰之間的通信《傅雷家書》被譽為教育經典,信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才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聰的一舉成名,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一帆風順。實際上,傅聰的成長充滿坎坷,一度偏離了傅雷的人生設計軌道,成為問題兒童。
真實情況是,傅聰在家裡受教育,練琴到十一歲時侯,被狼爸傅雷的教育方法逼得逆反,成為問題兒童,且不願意練琴了。於是停止學琴,回到正常的學習軌道上。
到了十七歲,上大學時候,傅聰自己突然開竅,又開始繼續練琴。通過努力練習,彌補了差距,以他獨特的天賦抓住了被選去波蘭深造的機會。
後來又通過在芬蘭獲得「馬祖卡獎」,抓住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得以留在波蘭留學。這也是他獨立性的體現。意識到回國可能斷送前途,找到英國老師幫忙,留在了國外繼續跟隨大師們學習。
在傅聰國外留學的幾年,始終沒有放任孩子,傅雷選擇以書信為溝通橋樑,對傅聰的教育如涓涓細流潤進孩子的心,首先是做好一個人,能夠獨立自主,然後再發揮特長。
教育必然是以孩子為中心,讓他獨立自我成長,外力和外部資源都只是輔助作用。如果執意按照父母的殘酷教育方式,不肯放手,可能會毀掉孩子。
傅聰也用自己的努力帶給了父母一次又一次的驚喜,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就是這樣神奇,當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時候,你會得到更多你未曾想到的。
作家媽媽劉瑜說:「我想,父母是要感謝孩子的,是孩子讓他們的虛空有所寄託,讓他們體驗到生命層層開放的神秘與欣喜。「這就是父母放手帶來的驚喜。
漫漫人生,誰都不會一路順遂,每一種嚮往的生活背後,都有你不曾吃過的苦,不曾流過的淚。
別敷衍生活,別被挫折懼怕,抓住每分每秒,去努力、去嘗試、去改變。
每一位父母都要懂得適時放手,捨得對孩子放手去鍛煉他的生存能力。
捨得放手的父母,才是對孩子最大的負責,懂得放手的父母,才是孩子改變人生的最大底氣。
作者:山澗,一個熱愛閱讀更愛寫作的親子媽媽,兼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