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4月1日,24歲的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為筆名,在《新青年》雜誌第3卷第2號上發表了一篇體育論文——《體育之研究》。今天重讀此文,發現其中許多論述,可謂歷久彌新。青年毛澤東文章前言部分開門見山,只用25個字,就交代了歷史大背景、點出要害關節:「國力苶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
首先是「國力」,然後就是「武」與「體」,作者的所思所急,呼之欲出。前言之後共分8節。第一,釋體育。建立作者自己的體育概念:「體育者,養生之道也……使身體平均發達,而有規則次序之可言者也。」同時指出一個事實,東西方文明都有自己的體育追求,「莊子效法於庖丁,仲尼取資於射御;現今文明諸國,德為最盛,其斗劍之風,播於全國;日本則有武士道,近且因吾國之緒餘,造成柔術」。第二,體育在吾人之位置。作者直言不諱:沒有體育,也就無所謂德育智育。「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於體。無體是無德智也。……體者,為知識之載而為道德之寓者也。其載知識也如車,其寓道德也如舍。」北京的小學生在練習滑雪。圖據新華網作者接下來所說的,翻譯成今天的語言就是「學生負擔過重問題」:「小學之時,宜專註重於身體之發育,而知識之增進道德之養成次之。……中學及中學以上,宜三育並重,今人則多偏於智。中學之年,身體之發育尚未完成,乃今培之者少而傾之者多,發育不將有中止之勢乎?吾國學制,課程密如牛毛,雖成年之人,頑強之身,猶莫能舉,況未成年者乎?」第三,前此體育之弊及吾人自處之道。作者喜歡歷史,這一節首先列舉歷史上的教訓,顏回、賈誼、王勃、盧照鄰等才子,因為身體原因而夭亡,可惜;然後舉出歷史上的正面例子,顧炎武、顏元等人文武兼修,堪為楷模。天津市咸陽路小學的學生在做課間操。 圖據新華網接著話鋒一轉,指出「學校既起,采各國之成法,風習稍稍改矣」,有了體育教員、有了體育課程,但是弊端很多,「觀現今之體育,率多有形式而無實質。」而且學校的飲食衛生不好,教室光線不足,桌椅長短不合,對學生身體傷害很大。怎麼辦?作者的辦法是,不要被這些外界的客觀因素困擾,「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應該自動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第四,體育之效。這一節正面立論,道出作者心目中體育的四大功效:強筋骨、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其中「調感情」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增強心理素質」。第五,不好運動之原因。作者將原因歸結為四點:不夠自覺;重文輕武的積習難返;提倡不力;「學者以運動為可羞也」。作者特別提出:很多所謂教育家不諳體育;而很多教體育的人「多無學識,語言鄙俚」。應該說這是特別具有現實意義之處,今天的體育圈仍然有這種現象存在,影響了體育的形象,影響了體育從業者的素質,也影響了他們在運動場上的成績。「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同樣,在今日的競技場上,沒有文化的運動員也是愚蠢的,是不能戰勝對手的。第六,運動之方法貴少。作者主張體育鍛煉不必盲目,應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第七,運動應注意之項。作者認為,最應注意的就是持之以恆。第八,運動一得之商榷。作者在此詳細公布了自己的健身操法,包括頭部運動、手部運動、足部運動、軀幹運動、打擊運動、調和運動等六節,最後以「深呼吸三次」結束。這就是毛澤東1917年關於體育的思考和實踐。1952年8月2日,全軍運動會上,運動員進行識字賽跑比賽。 圖據新華社35年之後,也就是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屆全軍運動大會在北京舉行。毛澤東出席了這次大會。(長江日報-長江網評論員 李煦 製作:符智慧 校對:孫婷)【編輯:符櫻】
如何讓你家娃像軍運健兒那樣優秀?毛澤東百年前就給出了答案
1917年4月1日,24歲的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為筆名,在《新青年》雜誌第3卷第2號上發表了一篇體育論文——《體育之研究》。今天重讀此文,發現其中許多論述,可謂歷久彌新。
青年毛澤東
文章前言部分開門見山,只用25個字,就交代了歷史大背景、點出要害關節:「國力苶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
首先是「國力」,然後就是「武」與「體」,作者的所思所急,呼之欲出。
前言之後共分8節。
第一,釋體育。建立作者自己的體育概念:「體育者,養生之道也……使身體平均發達,而有規則次序之可言者也。」同時指出一個事實,東西方文明都有自己的體育追求,「莊子效法於庖丁,仲尼取資於射御;現今文明諸國,德為最盛,其斗劍之風,播於全國;日本則有武士道,近且因吾國之緒餘,造成柔術」。
第二,體育在吾人之位置。作者直言不諱:沒有體育,也就無所謂德育智育。「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於體。無體是無德智也。……體者,為知識之載而為道德之寓者也。其載知識也如車,其寓道德也如舍。」
北京的小學生在練習滑雪。圖據新華網
作者接下來所說的,翻譯成今天的語言就是「學生負擔過重問題」:「小學之時,宜專註重於身體之發育,而知識之增進道德之養成次之。……中學及中學以上,宜三育並重,今人則多偏於智。中學之年,身體之發育尚未完成,乃今培之者少而傾之者多,發育不將有中止之勢乎?吾國學制,課程密如牛毛,雖成年之人,頑強之身,猶莫能舉,況未成年者乎?」
第三,前此體育之弊及吾人自處之道。作者喜歡歷史,這一節首先列舉歷史上的教訓,顏回、賈誼、王勃、盧照鄰等才子,因為身體原因而夭亡,可惜;然後舉出歷史上的正面例子,顧炎武、顏元等人文武兼修,堪為楷模。
天津市咸陽路小學的學生在做課間操。 圖據新華網
接著話鋒一轉,指出「學校既起,采各國之成法,風習稍稍改矣」,有了體育教員、有了體育課程,但是弊端很多,「觀現今之體育,率多有形式而無實質。」而且學校的飲食衛生不好,教室光線不足,桌椅長短不合,對學生身體傷害很大。
怎麼辦?作者的辦法是,不要被這些外界的客觀因素困擾,「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應該自動自覺進行體育鍛煉。
第四,體育之效。這一節正面立論,道出作者心目中體育的四大功效:強筋骨、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其中「調感情」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增強心理素質」。
第五,不好運動之原因。作者將原因歸結為四點:不夠自覺;重文輕武的積習難返;提倡不力;「學者以運動為可羞也」。作者特別提出:很多所謂教育家不諳體育;而很多教體育的人「多無學識,語言鄙俚」。
應該說這是特別具有現實意義之處,今天的體育圈仍然有這種現象存在,影響了體育的形象,影響了體育從業者的素質,也影響了他們在運動場上的成績。「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同樣,在今日的競技場上,沒有文化的運動員也是愚蠢的,是不能戰勝對手的。
第六,運動之方法貴少。作者主張體育鍛煉不必盲目,應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第七,運動應注意之項。作者認為,最應注意的就是持之以恆。
第八,運動一得之商榷。作者在此詳細公布了自己的健身操法,包括頭部運動、手部運動、足部運動、軀幹運動、打擊運動、調和運動等六節,最後以「深呼吸三次」結束。
這就是毛澤東1917年關於體育的思考和實踐。
1952年8月2日,全軍運動會上,運動員進行識字賽跑比賽。 圖據新華社
35年之後,也就是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屆全軍運動大會在北京舉行。
毛澤東出席了這次大會。
(長江日報-長江網評論員 李煦 製作:符智慧 校對:孫婷)
【編輯:符櫻】